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别乱评价孩子

别乱评价孩子

来源:哇咔屋    阅读: 2.7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别乱评价孩子,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急着处罚,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多多陪伴孩子,以下分享的内容是别乱评价孩子方法。希望帮大家有帮助!

别乱评价孩子1

家长的评价能力主要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以及对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评价占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评价也同样十分重要。

别乱评价孩子

家长通过评价,对孩子进行各种具体的指导。孩子通过家长的评价逐渐学会适应各种社会要求,发展成长,缺乏评价不利于孩子成长。

家长评价见解正确与否,效果如何,首先依赖于家长的见解是否正确。

家长评价的见解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正确的见解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政治、道德标准的。

别乱评价孩子 第2张

虽然评价不能事事引经据典,大做文章,但是评价的大方向必须是正确的。

在现实中有的家长评价3岁的孩子“坐不住”,而且当成缺点在评价,这就缺乏起码的教育见解。

家长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对孩子随心所欲,对孩子有什么看法,不经考虑就随随便便说出来。家长要知道:评价说出来后,并非搁在那儿不起作用,而是一种指导和暗示,偶尔一次不慎或开玩笑还无妨,经常信口开河,想当然地评价孩子就不好了。

别乱评价孩子 第3张

别乱评价孩子2

大人的这种行为随意到什么程度呢?

孩子一进门,贴标签的行为便开始了:才一个月不见,你怎么胖了这么多啊?

饭桌上,孩子不爱吃油腻的鸡鸭鹅,独爱姥姥做的清蒸鲈鱼: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挑吃呢?这样子多没礼貌啊?

孩子不爱穿鞋子,光着脚丫在客厅跑: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光着脚丫多脏啊!

虽说这些评论孩子听听也无妨,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只听到好的声音,但大人们随意评价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关于标签这件小事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贴标签效应”,“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标签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别乱评价孩子 第4张

例如,一个女孩儿剪了短发,被说像“假小子”,以后她可能会经常留短发,来“印证”大人对她的评价;大人越是说某个孩子淘气,他就有可能越来越淘气;大人越是说某个孩子胆小,孩子就可能越来越胆小。

我们简单地将孩子归到某一类别上去,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暗示:其实你是这样一个孩子。于是孩子接下来的行为很可能都会往这个点上靠拢。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大人的话都是对的,大人就是权威。

注意,你对孩子的评价很可能是片面的

很郁闷亲戚对朵朵的一个评价:“这孩子很挑食”。

事实上朵朵并不挑食,只是餐桌上的大多数食物都偏油腻,孩子习惯了比较清淡的饭菜,且孩子早就唠叨着想吃姥姥做的清蒸鲈鱼了,因此才会多吃几口。

别乱评价孩子 第5张

如果这位亲戚多和朵朵吃几顿饭,就会知道原来孩子并不是你所认为的“挑食”了。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某种行为、某个时间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但是大人对孩子的评价,却常常是概括性的。

比如,看到孩子某次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就当面说孩子“小气”;看到孩子和大人顶了一次嘴,就评价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一时调皮捣蛋,就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你是个顽皮的孩子”。

仅仅因为孩子一次两次的表现,就断定孩子是这样的人,未免也太片面了吧?孩子如果真的“小气”,他会慢慢在群体游戏中学会分享,在书籍故事中明白分享的意义,而你对他随手贴的标签,除了让孩子很不爽、越来越小气之外,并不能引导孩子往你期待的方向前进。

另外,孩子“小气”、“脏”、“挑食”等,都是孩子的本性,客观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如果表现比较恶劣,也只是因为大人没有引导好而已。高高在上地评价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真的只是因为你年龄比他大,已经被“社会化”了而已,没啥好嘚瑟的!

正面的标签,就一定是好事吗?

既然负面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那么是不是正面的标签就一定好呢?我看未必。

很多从小被贴上“懂事”标签的孩子,可能会过于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正面的标签其实也有反作用。

1、只评价事件,不评价人

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的表现不好,要针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不要用批判的语气,如果你也才4岁,面对同样的情形,不见得你会有更好的表现。

例如孩子在饭桌上很挑吃,可以悄悄告诉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吃鲈鱼,要给其他人留一点。其他菜也很好吃,你也可以尝尝。”

2、抓住机会,让孩子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孩子的个性是多面性的,不同时间表现通常不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常常表现得很粗心,但是有一次表现得很细心了,抓住这个机会告诉他:“这个游戏需要很细心才能完成,原来你可以做得这么好!”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