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你是一个过度爱护宝宝的妈妈吗

你是一个过度爱护宝宝的妈妈吗

来源:哇咔屋    阅读: 1.1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你是一个过度爱护宝宝的妈妈吗,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有一个度的,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一样,那么针对宝宝的教育,一个妈妈爱护宝宝是很正常的,那么过度的爱护是不利于宝宝的成长的,你是一个过度爱护宝宝的妈妈吗,下面了解一下吧。

你是一个过度爱护宝宝的妈妈吗

你是一个过度爱护宝宝的妈妈吗1

测试题一、你是过度保护宝宝的妈妈吗?

是25%

不是25%

视具体情况而定50%

测试题结论:50%的妈妈在对待宝宝的态度上还是挺理智的,都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看;

测试题二、你觉得如果过度保护宝宝可取吗?

还行10%

不可取24%

视具体情况而定66%

测试题结论:在育儿态度上,妈妈们还是认为具体事情应该具体处理。

在有关父母保护孩子的问题上,今天让我们以问题互动的形式请专家跟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问题一、如何在保证孩子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避免或者减少过度保护行为呢?

专家答案:要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过度保护行为,我认为可以把握这样3条原则:

原则一、在放手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育儿就像走钢丝,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有利有弊,因此,寻求平衡,在摇摆中前进是必然的一个结果。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既给予他发展的空间,又不让他有被忽视或者逼迫的感觉。如此,我们才不会过度保护孩子,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与爱,让他们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心理能量,更加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原则二、观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号,能放手尽量放手。通常,到孩子2岁左右,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个阶段,孩子会有强烈的“自己来”的欲望。具体表现就是不断地说“不”,“我自己(来)”,变得逆反。

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让我们放手的信号。当孩子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尽量给他们更多自我尝试的机会。如此,他们就会获得更多自我成长的能量,发展得更好。但是,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识受到打压,他们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变得依赖,我们就会失去锻炼孩子的最好时机。

原则三、在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成为他的依靠。当孩子的能力达不到时,我们需要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逐步放手,给他一个成长的时间。又或者,当孩子处在某些特殊的时期,比如突然离开父母一段时间、经历重大事件等时刻,他会因为安全感缺失而暂时性地出现一些退缩行为,此时,允许他重温一下“小时候”的经历,暂时性地退缩一下,给他一个心理缓冲的时间,则是必要的。

问题二、既然过度保护带来如此多的危害,那么究竟该如何界定过度保护行为呢?

专家答案:过度保护是一个很难简单界定的行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过度保护主要包括在生活上过于细致的照顾,行为上不适度的约束,心理上不恰当的引导等方面。不同年龄、不同宝宝、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长历程,特殊时期界定过度保护的尺度都是不一样的。

要知道同样的行为,对1岁内的宝宝可能不算过度保护,但是对于3岁的宝宝就是过度保护。比如,1岁的宝宝被攻击,家长肯定需要快速做出反应,防止宝宝受到伤害。当然,前提是,家长要温和而平静地处理这个问题,不要因此带给孩子压力,让他觉得外部环境如此的不安全。但是,如果是3岁的宝宝被攻击,家长就可以视情况而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一些自我处理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问题三、很少有家长认为自己有过度保护的行为,为什么您认为家长过度保护的现象很普遍呢?

专家答案:这与我们对过度保护行为界定的尺度如何把握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发生在照顾孩子起居方面的过度保护行为,家长都比较容易察觉,也比较容易理解。而另外一些行为,家长就很难将它们与过度保护挂上钩了。

举个例子,当发现孩子们之间发生争端的时候,为了防止他们的冲突加剧,导致彼此伤害事件发生,很多家长都会快速做出反应,去干预孩子们的'行为。比如,有的家长会很直接地对先发起攻击的孩子说:“你不可以欺负弟弟!你再这样,阿姨(叔叔或者其他的称谓)就不高兴了(不喜欢你了,不让弟弟跟你玩了……)”,类似的行为也应归于过度保护的范畴。

家长如此处理问题,虽然有时候看似立竿见影,能“有效”地保护受到攻击的一方,阻止攻击行为,化解冲突,但实际上会带来很多隐藏的问题。因为,当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尝试自我协调关系、自我修正行为的机会就被剥夺了,他们可能会因此形成依赖家长来处理问题的习惯。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他们就会无所适从或在情急之中反应过度,引发更多的问题。当然,过度保护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问题四、那么,过度保护还会带来哪些危害,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专家答案:过度保护给宝宝带来的危害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点:

注意一、打压孩子的自主意识,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他变得软弱、自卑,缺乏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与需求。有此特质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较被动、畏缩、缺乏创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重。成人后,即便很内秀,也不易被察觉,进而失去很多发展机会,并因此更加自我贬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注意二、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导致他某些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伙伴,从而自我价值感偏低,遇事畏缩。

注意三、使孩子变得依赖、缺乏责任感。往往认为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缺乏感恩的意识,成为“不孝子”的可能性很大。当然,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也很难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往往很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注意四、过度保护看似出于“爱”,但很多时候带给孩子的往往是一种软性的控制,极易引发孩子的对抗情绪,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育儿网温馨总结:教育不可以泥古,要根据孩子的状态及时调整,以便提供给他最适合的教育环境与手段。

你是一个过度爱护宝宝的妈妈吗2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而是要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资深教师翁娟的诚恳建议,能让有不同“涂鸦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