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

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

来源:哇咔屋    阅读: 2.2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智力的大门需要通过钥匙来开启,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会有烦恼,孩子的能力是否出众决定了未来的发展高度,宝宝的情感认知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下面分享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方法。

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

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1

以下10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容易做错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请检索一个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

对自己的婴儿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7、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9、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10、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父母十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2

自信的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孩子的自信源自何处?如果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家长不要忽视了。

孩子:妈妈,我不想在小朋友面前表演!

妈妈:乖孩子,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我演的不好!

妈妈:没有啊!妈妈觉得你演的特别好!

孩子:就是不好嘛!我就是不想演啦!

妈妈:那怎么可以呢?咱们都说好了的呀!你说话得算数呀!

孩子:不!就不!呜。。。我不要演啦!

妈妈:可是,妈妈真的觉得你演的很好!老师和小朋友们一定会夸奖你的!

孩子:才不会呢!他们一定会笑话我!

妈妈:不会的,妈妈跟你保证!他们不会笑话你!

孩子:真的吗?可我还是害怕!我害羞!

妈妈:宝贝儿!不怕啊!妈妈会鼓励你的!

你家的宝贝儿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临上场了,又开始打退堂鼓,胆小畏缩了呢?上面这个孩子,最后究竟有没有去班上表演,恐怕我们都没办法预测出来。现实中,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总是变来变去的,一会儿特别自信,一会儿又特别扭捏。孩子明明表演得很好,为什么突然间又没有自信呢?还有的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里简直就是两个人,在家里疯得不行,到了幼儿园连大声说话都不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说到孩子的自信心,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咱们父母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希望孩子有自信心,希望孩子大方、敢于表现、不怯懦。

但是,家长常会感到困惑:孩子在家人熟悉的环境里,就会特别大方自信,怎么在外人不熟悉的环境里就不自信了呢?孩子明明能力很强,可为什么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呢?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通常,自信心强的孩子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有更好的成绩和行为表现,超常发挥;而自信心弱的孩子呢,则容易在困难和压力面前退缩,临阵逃脱,有非常糟糕的成绩和行为表现。总的来说,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促使孩子持续进步和努力的内驱力。

提到孩子的自信心,我们总是强调孩子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做好。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我们根本不用有太多的担心,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常常是高估的,在他们的心里也实实在在的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无所不能。

正是有着这样的心理认识,孩子才会在家人熟悉的环境里表现得异常疯狂、无拘无束,在孩子十分信任的人和环境里,孩子将会十分放松,完全真实的表现自己,甚至有些自大和夸张。因此,小孩子就会常常受伤和犯错误,这些其实都是他们高度自信的表现。

既然孩子本质是自信的,为什么又会表现出不自信?这是因为有些孩子缺少“他信”。他信是什么?简单来说,是对他们的信任。而造成孩子缺少他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孩子容易害羞有关,另一方面则与父母日常的教养和反馈有关,

孩子明明演的不错,他也知道自己其实很好,但是还会胆怯,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孩子因为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喜欢他,鼓励他,接纳他,因为这种不信任,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觉得别人会嘲笑他,会不喜欢他,会觉得他表演的并不好!

此时,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鼓励孩子要“信任自己”,而忽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我们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结果上,只能是低效或是无效。

想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不仅要让孩子能够信任他人,还要让孩子由衷地喜欢自己,因为连自都不喜欢的孩子很难有办法真正自信起来。所以,那些经常打击孩子,指出孩子缺点的父母,确实难以培养出真正自己自信的孩子,最后往往得到的是孩子的叛逆。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