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

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

来源:哇咔屋    阅读: 1.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现代生活中,我们知晓时间就是通过“时分秒”来记录的,但是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是通过“时辰”来判断时间的。那么大家知道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1

古时候的中国人,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是今天的两个小时。从西周起,人们就为每个时辰取了优雅别致的名字,又以地支来表示。每个时辰名,或描绘了天地间一景,或是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

子时

23:00-1:00

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老鼠会悄悄出洞活动。

丑时

1:00-3:00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此时,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而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

寅时

3:00-5:00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平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中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卯时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日出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

辰时

7:00-9:00

食时,又名早食等,这是吃早餐的时候。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巳时

9:00-11:00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会儿,是我们一天中的第一个黄金时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要保持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做最重要的事。

午时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烈,。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将慢慢增加。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是站着的,所以午时是属于马的。

未时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日中时人们会有些困沌,但日仄时,人们要从困沌中醒来,慢慢调整,这是一天中的第二个黄金时刻,要抓住时机,高效地工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申时

15:00-17:00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据说这时猴子的叫声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酉时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日入,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鸡开始归巢,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传给我们的智慧。

戌时

19:00-21:00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据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甜,发出鼾声最响亮,是为亥时。人定,也是人静,这时候应该安抚心情,切勿心浮气躁,好好休息。

注意事项

日入时,“宜晚餐勿迟,量饥饱勿过”,晚餐不宜迟。

夜半,宜睡眠,忌熬夜。

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2

一天十二个时辰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十二个时辰是什么时候 第2张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读音

zi(三声)chou(三声)yin(二声)mao (三声)chen(二)

si(四)wu(三)wei(四)shen(一)you(三)xu(一)hai(四)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