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如何让孩子从痛苦中解放出来

如何让孩子从痛苦中解放出来

来源:哇咔屋    阅读: 1.3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让孩子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总是非常慎重,要让孩子找到做错事的原因,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们和孩子都不能忽视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下面就分享如何让孩子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方法。

如何让孩子从痛苦中解放出来

如何让孩子从痛苦中解放出来1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有99%的孩子正在忍受以下7种痛苦中的至少一种。家长们总是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各种选择和决定。其实,我们作为父母需要一辈子站在孩子背后告诉他“我相信你”!假如你也有以下的行为,请停止吧,不要让孩子再忍受痛苦,让他们解放出来吧!

1、有口难开

当孩子遇到事情时,他们最怕的就是没有发言或申诉的机会,若果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然会遭到严惩。试想一下,若孩子已经习惯了适应不公平,若孩子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意而只会寻求大人的许可,那么,我们亲爱的孩子将怎样面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挑战?因此,与其保住大人的面子,不如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富有理性且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人。

2、语言暴力

生活中大人常常会对孩子口不择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想一想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那种被父母责骂、贬低的滋味着实不好受。所以说,在孩子面前说话同样要有分寸。

要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评价越依赖。如果是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孩子,事实上,同样一个意思,以善意和鼓励的方式比用指责和贬低的方式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家庭战争

不管是夫妻吵架,还是婆媳不和,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而言,简直是心理上的暴风雨,无能为力、心惊胆战的孩子此时只能选择躲在角落里暗自流泪。这样的恶劣的家庭氛围,不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通常还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因此,构建和谐亲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如此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4、不耻下问

在学校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说脏话;课堂上刚接受了公德教育,回家就看到爸妈乱丢垃圾。不得不承认,文明的进步,让孩子在社会公德与个人修养方面的起点高于父母,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多向孩子学习,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所致,没必要不好意思,其实,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东西远远不仅于此!

5、改掉不良嗜好和习惯

有些父母自身有很多不练是好和习惯,比如吸引、酗酒、打麻将等等,然而不良习惯往往还反应着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喝多了,打牌输了,最后遭殃的却是孩子。大人的不良嗜好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还会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更会给孩子带来反感,甚至留下心理阴影。家长们,不管那个习惯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还是咬咬牙戒了吧!

6、不陪孩子玩

在中国,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陪孩子。其实,孩子在童年时期最喜欢一家人在一起做游戏、玩耍,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简直少的可怜。有研究表明,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与阶层,对和家人的相处越重视。工作再忙,每天也得挤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试想,与孩子在一起游戏,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要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所以要珍惜眼下的机会。

7、宽容、理解孩子

年龄尚小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及身体能力都未成熟,他们犯错、闯祸往往不是出于本意,但是孩子却通常得不到应有的宽容与理解。所以,对于孩子无意的过失,父母要多多宽容,并且要鼓励孩子尝试心中的.想法,不求一定成功,但求让孩子会从中得到成长,孩子的成长与父母密切相关,我们不应让孩子一直在痛苦中挣扎着成长,而是应该给孩子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解放,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如何让孩子从痛苦中解放出来2

一、学龄前

千万不要忽略学龄前这个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恰恰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只想通过一篇小故事让大家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阶段

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是抱着很美好的一个想法的,作为家长应该也注意到了,学校所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不用家长提醒就自己按时完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也总是很积极,因为学校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很新奇的一个地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了,是因为学校变了吗?不是,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变了。

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习1、2、3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父母双方都上班,没有时间管孩子,给孩子报个班好有人看管着;但更多的则是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都有”这样一些信条,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导致最后受苦的是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适当的选择一些课外辅导课程,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有没有想过,孩子面对着没完没了的课外辅导,心里是多么痛苦和无奈,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孩子厌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我想这不是家长们想要看到的结局吧。我认为小学阶段一定要报辅导班的话还是应该以突出智力开发、能力训练为主,因为小学阶段一个人的智力完成了一生的80%。

三、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一般意义上讲都是属于中学阶段,我在这里分开来说,是因为初高中的孩子在年龄上、心理上实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阶段不仅是他们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最佳年龄阶段。

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学生都要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期。因为小学的时候,毕竟知识的难度不是很大,学习的科目相对也是比较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是无微不至,甚至生活起居都要顾及到,而且因为小学阶段,自己所面对的学生范围比较小,所以,孩子们总是感觉到自己是很优秀的,这个时候的心理也是比较自信的,但是升入初中后就不同了。

首先,所学科目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比如说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对学生来说,好像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学科似的,感觉有点应接不暇。

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上不再是小时候那种“保姆”式的方法,而是逐渐开始锻炼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个时候,孩子因为刚从小学阶段过来,所以不适应,觉得老师好像不关心自己了。

第三,小学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都是具体的,比如说第一题,第二题等等这样很明确的题目,但是中学则不然,老师经常会留一些“熟读这篇课文”“预习下一课生字词”等这样软性的作业,这在一些学生眼里,就好像不是作业似的。其实不然,这些软性的作业恰恰是课前的一个必须的准备阶段,如果准备比较充分,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顺畅,如果准备不是很充分,则上课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个一个的小绊脚石,久而久之,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就会导致以后越来越听不懂,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成绩当然也就一落千丈了。

第四,学生自信心的变化。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了差距,在小学阶段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来,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每个人对知识的认可、接受程度不一样,成绩自然也就分出了一个层次,再加上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学生的青春期,还要面对中考的压力,所以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

四、高中阶段

高中相比较初中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个延伸,不管是在学科数量上、难度上,还是在学习的要求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个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所遇到的青春期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明显的已经从心理上更加成熟,处事上也更加理智。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绝对不能再发挥以前的“一言堂”,而是应该放平姿态,与孩子平等交往,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基本有了自立能力及是非判断能力。也许这个时候的家长还有些不适应,觉得孩子还是不成熟,还是不肯放手,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吃喝拉撒都看顾着,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自理能力并引起逆反。高考对所有的高中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有责任感的高中生在高考面前往往都会承担着过重的压力,所以家长能够做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减轻负担而不是增加压力,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大都把自己的焦虑变成更大的压力转嫁给自己的孩子,好多孩子因为难以承受过重压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在面对孩子变化的同时,也应该从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调整自己,而且还要克制自己的攀比心理。其实所有的一切都不及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