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知识 >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

来源:哇咔屋    阅读: 1.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京剧的发源地在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1

京剧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瑰宝,她富于巨大的艺术魅力,是现今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因此被人们称誉为“国剧”。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起源并形成于北京,但是京剧这个“名称”却得之于上海

京剧形成于北京

清代的北京是南北戏曲演出和交流的中心,乾隆中叶,除昆曲以外,京腔、秦腔等地方戏曲在京华也很流行。先是京腔流行,后来秦腔旦角艺人魏长生进京,秦腔逐渐崛起而轰动了京华。

当时,清廷最高统治者喜爱戏曲,凡皇帝或皇太后祝寿,都要举行庆典演出,后成为惯例。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天,为了庆祝乾隆帝80寿辰,安徽籍的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等。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梁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此起彼伏,叫人目不暇接。在这场艺术竞争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三庆班”进京,原本只为进宫祝寿演出而来。由于徽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舞台演出新颖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所以,“三庆班”演罢祝寿戏,并未南归,而是留在北京继续进行民间演出。“三庆班”在北京越演越火,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使自己更加丰富,不久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种。“三庆班”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徽班逐渐称雄于北京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开始了我国“国剧”——京剧的孕育期。

至道光年间,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汉戏班进京。汉戏亦称汉调、楚调,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随后,汉戏班艺人搭入徽班,徽、汉逐渐合流,经过多年的融化、嬗变、综合,于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形成了。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
  

至光绪年间,京剧已趋成熟。这一时期,戏班林立,名家辈出。不仅整理加工了早期的演出剧目,还编演了不少新的剧目,京剧“生、旦、净、丑”的行当日益完备,“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更加丰富成熟。京剧演出繁盛,演出场所大为扩展,在北京有王府戏台,会馆戏台,更多是茶园戏院,内城九门繁华地区,戏园有40多处,著名的有三庆园、天乐园、广和楼、同乐轩等。观众面扩大,还出现了票房和科班。

清廷内宫演戏活动一直比较盛行,乾隆五年设“南府”,专门管理宫廷演戏事宜。至道光七年改组为“升平署”。开始一般演昆曲,慢慢京剧逐步取代昆、弋进了宫廷。光绪年间,特别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喜爱京戏,光绪还是票友,能打鼓,因此,京剧在内宫很为兴盛,一批戏班被选入宫承差,程长庚、谭鑫培、杨月楼等名角均被选为内廷供奉。王公大臣玩票的也很多,遂成风气。

这一时期及其前后涌现了不少京剧名家。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绘了一幅13位名伶的彩色戏装画,名为《同光十三绝》,其中有老生程长庚、张二奎、卢胜奎、杨月楼,武生谭鑫培,小生徐小香,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鸣玉。除了这13位以外,名角还有陈德霖、黄月山、王鸿寿、汪笑侬、贾洪林等。

《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的谭鑫培与杨月楼 (资料图片)

“京剧”得名于上海

京剧起源、形成于北京,但是“京剧”的名称却得之于上海,它首次出现是在上海出版的年光绪二年(1876)2月7日的《申报》上。

京剧在北京称雄剧坛后,向全国各地辐射。道光末年、咸丰初年,传到天津。光绪中叶,天津出现了金声、庆芳等四大名园,京剧演出已盛极一时。在河北、东北、山东也日渐流行。接着,还传到了南方。

传入上海的年代为同治六年(1867)。当时,上海的戏曲演出已经比较兴盛,在老城厢附近戏园、茶园星罗棋布,除了演出昆曲外,兼演花部诸腔,如徽戏、梆子等。

1867年,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上海石路(今广东路福州路一带)建造的仿京式戏园“满庭芳”开张,派人约聘天津的京班来演唱。同年,巨商刘维忠又在宝善街兆贵里(今广东路湖北路口)建造了丹桂茶园,他邀请北京“三庆班”等戏班的名角组班南来,并到广州去置办华丽的戏装行头。同治七年(1868)秋,丹桂茶园再度进京聘请周春奎、大奎官(刘万义)、孟七、张七、王桂喜、杨月楼及鼓师程章甫(程长庚之子)等名角到沪献演。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 第2张
  

首批南来的都是名角,他们上演的剧目有来自徽班、汉班、秦腔的一些传统戏,也有不少新排的连台本戏和灯彩戏。同治十一年(1872),夏奎章在丹桂排演京剧《五彩舆》,描写明代清官海瑞与奸佞鄢懋卿的故事,戏中鄢懋卿妻乘五彩舆,与民家娶亲队伍争道,引起诉讼。新的仿京式戏园,新的戏目,新的戏曲剧种,引起了沪上观众的浓厚兴趣。“沪人初见,趋之若狂”(姚民哀:《南北梨园略史》),一下子风靡了全城。当时,有一首袁祖志写的《竹枝词》云:“自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葛元煦《沪游杂记》说:“自京班来沪,一时官场市庶强半京装”“上海初不知二簧调,今则市井儿童信口成腔,风气移人,一至于此”。由此可见其盛况之一斑。

原先北京观众称京戏为二黄、皮黄或乱弹,而首次定名为“京剧”是在上海。在京班传入上海9年后,光绪二年(1876)2月7日的《申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作《图绘伶伦》的文章。文章说:“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如上海金桂轩之春奎景四,丹桂园之孙春恒是也,余皆系陪衬。”从此,“京剧”作为剧种的名称传扬全国。

到光绪年间,京剧在上海已经盛行,京角来沪十分频繁,如老生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汪笑侬、刘鸿声,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旦角时小福、余玉琴、田际云(艺名响九霄),花脸金秀山、刘永春等,经常来往于京沪之间。还有一批名角则留居上海,如夏奎章、王鸿寿等。同治年间,首批来沪的京剧艺人,大部分在上海安家落户,他们的后代大多继承父业,他们还在上海广收门徒。另外,京、津的京剧名角和艺人大量南来演出,致使上海的京剧舞台十分红火,还通过水路戏班,进一步扩大了京剧在南方的传播和影响。京剧来到南方乃至上海之后,受到南方文化、地域、观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与京朝派相异的南派京剧、海派京剧,从而使京剧走上了梦幻般的、更加多姿多彩的旅程。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2

1、京剧的特点: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2、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3、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4、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5、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6、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7、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8、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9、京剧的影响:1919-1935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 第3张
  

10、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11、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组织的,京剧成为国家的文化使者。

12、中国派遣京剧团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其中梅兰芳先后于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苏联访问,1956年第三次访问日本,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赢得了巨大荣誉。

13、他的高超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国粹”京剧刮目相看,还对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华。

14、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15、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16、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17、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3

京剧诞生在北京,叫做京剧,原创剧目在北京形成,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省黄梅县叫做黄梅戏,原创剧本在湖北省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市)形成,原创剧目源自湖北黄冈各县真人真事改编和湖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改编而成,原创传统剧目中“36大本,72小本”中大本戏以黄梅县居多,小本戏以广济(今黄冈武穴市)居多。

后经华阳河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建国后,多次更改剧本名称,将剧目中的地名更换成安徽地名,用更改过后的剧本名字和剧中人争黄梅戏发源地,实属不应该!

2013年安徽省纪念桂林栖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合肥举成,时白林先生发表讲话:“上世纪50年代,没有曾圣希、桂林栖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桂林栖是湖北黄冈黄梅县人,不仅为皖西南安庆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桂林栖被誉为新中国黄梅戏奠基人,生于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黄冈黄梅县,担任安徽安庆首任 ,创办安徽剧团,戏校,培养了严凤英、王冠亚(严凤英的丈夫,武汉人)、王少舫(南京人)、时白林等黄梅戏人才,支持拍摄电影《天仙配》,从南京借调王少舫。

1953年安徽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多次赴黄梅县取经学习,带走部分传统剧目录音回安徽,其中就有《董永卖身》后被改编成电影《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才闻名天下。

为了纪念桂林栖为黄梅戏在安徽的传播和发展而作出的重大贡献,桂林梄黄梅戏基金会是以桂林栖命名(不以严凤英命名),至今安徽省黄梅戏演员仍然受益。

如今说桂林栖把皖剧改名为黄梅戏实属不应该!黄梅戏被禁止进入安庆城,丁永泉被抓,随口机智地说唱的是皖剧,逃过一劫。后来恰逢日本人占领安庆,就没下文,其实黄梅戏从未正式改称过皖剧。

老一辈黄梅戏演员丁永泉、王少舫、严凤英生前从未提起过皖剧这种叫法。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 第4张
  

黄梅戏发源和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戏主要曲调来自黄梅县,以地名黄梅县中的黄梅二字名命为剧种名字。黄梅戏原创剧目“36大本,72小本”来自黄冈的黄梅、广济、蕲春、麻城、浠水等各县发生的真人真事改编,很多是有家书、族谱、墓碑志、朝庭奏折是可以证明的,只不过因年代久远。

时白林先生在《黄梅戏音乐概论》序言中开篇写道:黄梅戏诞生在湖北的黄梅县,从艺人从师记录和积累的唱腔(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以发生在湖北的黄梅县较为准确。一些传统剧目多发生在湖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等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出版《安徽戏剧》中《丁老纵谈黄梅戏》中,丁永泉说:黄梅戏也是从湖北找到我们安庆地区的。丁永泉曾师从安徽省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唱黄梅戏的女艺人胡普伢,也是严凤英的恩师。

与严凤英同时期的著名演员张云风在安庆的《黄梅戏艺术》上发表文章回忆丁永泉唱夜宿马棚一段,满口的湖北乡音,很感人。

1920年安徽省《宿松县志》记载:境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演小戏,亦称黄梅戏。

清代同治人何元炳曾担任石棣(今安徽石台县)、东流(今安徽东至县)、繁昌(今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三县县令,写下“如今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描写安徽人不唱自己的江南小曲,争相学唱黄梅戏的盛况,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再次印证了黄梅戏从湖北传入安徽的事实。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安徽艺术家多次赴黄梅县采风,挖掘乡村音乐和剧本题材。

1949年中国第一家公立黄梅戏剧团黄梅县剧团在湖北黄冈成立,1952年10月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赛在北京举行,安徽省只有淮剧和小倒戏(也叫倒七戏,现名庐剧)参加,而并没有黄梅戏。

1953年湖北黄冈人桂林栖创办安徽省第一家公立黄梅戏剧团(1988年升级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戏校(今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学院),黄梅戏才开始在安徽皖南地区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提倡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电影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和中国很多地方戏曲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越剧、川剧、豫剧、楚剧等,黄梅戏也如此!

恰逢酷爱家乡戏的黄梅戏故乡人桂林栖同志担任安徽安庆首任 ,培养了严凤英、王少舫、时白林、王冠亚、王兆乾、陆洪非等一批的黄梅戏的编剧、作曲、演员等一系列黄梅戏人才。

为黄梅戏在安徽省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新中国黄梅戏奠基人″。

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各种文化戏曲艺术发展,而安徽安庆不仅与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黄冈山水相连,也是安徽旧时的省城,黄梅戏在安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树有根,水有源”,黄梅戏的根始终在黄冈黄梅县,所以仍称″黄梅戏"而不是安庆戏!

新中国的文化艺曲和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成就了黄梅戏和严凤英,电影《天仙配》的上演,一夜之间让黄梅戏和严凤英、王少舫全国闻名,是时代成就了黄梅戏。

京剧的主要特点发源地有哪些 第5张
  

唱汉调的湖北人米应先、余三胜、谭鑫培却是徽班的台柱子!京剧两大世家余家和谭家都出自湖北,京剧鼻祖余三胜来自湖北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市)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三代皆为宗师,

这就是京剧史上赫赫有名的京剧三余,京剧百年谭家,谭派鼻祖谭鑫培,京剧最早最大的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京剧有“余谭不分”之说,谭鑫培师承余三胜,同光十三绝之首、京剧青衣创始人余紫云(余三胜儿子)也师从谭鑫培,余谭两家相互学习。京剧也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家谪传两百余年,至今仍在传承京剧。

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七代“谭门七代”成为京剧史上的传奇,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传奇。

晚清1905年湖北武昌府(今湖北省武汉市)人谭鑫培出演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中国京剧名扬世界,成为“国粹”。2011年中国第六届京剧艺术节在湖北召开,开幕式就叫《凤还楚天》,京剧老艺术家们说:我们这是来朝圣来了,是回到了京剧老家。”

时下大多数京剧艺术家认为:汉剧艺人米应先(湖北武昌府人,今湖北咸宁市祟阳县人)、余三胜(湖北黄州府人,今湖北黄冈市罗田县人)进京后,徽汉合流,徽剧、汉剧合一,才标志着京剧的正式形成,余三胜是当之无愧的京剧鼻祖。湖北汉剧艺人米应先、余三胜、谭鑫培先后成为徽班台柱子(第一名角),谭鑫培被誉为"京城大戏王”,还是徽班大老板。湖北的朋友从不说京剧是湖北戏。

有史料证明汉剧艺人比徽剧艺人更早进入京城,汉剧为京剧最早的源头,京剧的发源地不应该只有安徽,也应该有湖北。五大剧种中,只有京剧才算得上“国粹”,中国京剧艺术节举办很多届了,安徽从来没有举办过一次中国京剧艺术节。

至于徽剧早在1948年就唱成抢救剧种了,也更本不是发源于安庆,而是发源于徽州(主体为今黄山市),徽剧目前仅在黄山市个别区县的局部地区有传承,而汉剧目前为湖北省四大剧种之一!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