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

来源:哇咔屋    阅读: 6.95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在生活中,自己偶尔会想起来自己以前的性格不是这样的,是从什么时候慢慢变了,变成现在这样的性格了,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1

以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改变自己,让自己更自信一些?“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想明白,虽然也会经常在网上看文章、看视频,以及看书,但是仅限于懂了很多道理。懂了,也就懂了,我还是以前那样,并没有因为懂了就变的自信了。最近听到这样一段话,才使我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懂了不等于就理解了,即便理解了也不等于就能够会运用到工作或生活当中,能够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也不等于你能够坚持下去。

我想:这下我是真的”懂了“,以前虽然不断的在寻找改变自己的方法,但是我却处于一种”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感觉自己懂了很多道理,但实际上只是听说过,或者听到过,听完以后没有去深入思考,也没有去及时的结合自己的情况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的状态,而通过最近这三个月的坚持学习,我已经进入到了另一种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 听到一个道理后,开始结合着自己的情况进行深入思考,思考道理背后的本质,并思考如何把听到的这个道理结合着自己的情况进行应用】。

比如前天晚上我听了”21天改变自己“课程的第七节课,是关于人格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以前,我会认为自己懂了人格结果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仅此而已。至于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对我改变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才能应用这些内容等,很少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想法,总会陷入到“迫切渴望改变,大量去吸收知识,却不会应用知道”的恶性循环当中。

现在不一样了,我知道这个内容不太好理解,是属于“精神分析”方面,之所以要讲这个内容,是为了启发我们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性格、行为、思想)?我现在会带着问题来听,听完以后自己找到答案。比如,本我、超我和 自我是什么?后来了解到:每个人的人格结构当中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我,也正是如此,才使我们在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会纠结。

根据我的理解,一个人的本我就是我们人格结构当中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是一个人本能的欲望,它遵循的是追求快乐的原则。那我如何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呢?根据我记住的是追求快乐原则,使我想到自己一岁半的儿子,他的很多行为好像就是他的本我在起作用,他目前做什么事情只在乎自己的需要,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和看法,想要吃东西就吃,想要睡觉就睡,想要玩玩具就玩,不会管是不是合适的时间,这东西是不是自己的,而只考虑我想要!

而超我呢, 就是当我们懂事以后,被家人、被社会灌输的一些伦理道德准则。 它会对本我进行压制和博弈,就像上面我说的儿子想玩玩具他就玩,而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想玩一样东西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东西是不是我的?对方是否同意让我玩?如果我强行要玩会有什么后果等,这样的思考,就说明他的人格结构中有超我在起作用。有时候,如果被灌输的过程中是通过负强化的方式,那就会使一个人的超我过分的强大。

比如, 小时候父母让我们按照要求做事,而自己没有做到或没有做好,有的父母会责骂、谴责、羞辱, 甚至是殴打,这样的行为方式,就会使自尊心很强的人把道德伦理看的无比的重要,以至于在长大成人以后,宁可自己受到伤害,也不去违背。就像有一位学员,已经35岁了,仍然没有结婚,虽然相亲过很多次,但总是无法接受,总觉得有些地方不满意、不合适,其实这是因为她人格当中的本我和超我不断在进行博弈,导致她的意识不断的纠结,无法做出决策,患得患失。

根据我参加这三期课程的观察和了解, 参加这个课的学员大都是超我过于强大。 而且稍加追踪, 就会发现很多人背后都有一个强势的妈妈或者家人。 跟很多学员相似, 我也是超我非常的强大。 甚至像老师曾经跟我说的, 强大到有点强迫症的状态。

在我们公司我属于学历比较低的,因此我总是去做着没有人愿意做的枯燥活儿,而在我的心里, 我觉得这就是我该做的,别人不想做的就该我去做, 别人吃不了的苦就得我去承受。

难道是我真的就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吗?并不是这样,只是因为我的超我过于强大,不敢去反抗。有一次我就忍不住发牢骚了, 我当着经理的面说:“烦死了, 我做不下去了!受不了了。” 我的经理没有说什么只是悄悄地走开了(可能他太理解我的心情了)。

我发泄完了之后就不断的自责,觉得自己太不应该向经理发泄情绪。为了此事,我还特别跟老师做咨询,来搞心理建设, 当时甚至有种,跟牧师忏悔的感觉。老师并没有直接化解我的情绪,只是告诉我:有情绪说明你是个活人, 是一个正常的人。 现在回想起来, 我真是太认同了。原来我一直以为: 成功改变自己就是要没有坏情绪, 要时时刻刻都开心着【不合理信念】。现在我明白了, 不是那样的。 我也是个人,我也有我本我的需要,当我不顾本我的需求的时候, 我其实是在和自己为敌。

当我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 我就彻底改变了我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下面我要说的我所理解的“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比如,当我做没有人要做的活的时候,我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去充分考虑现实,而不是一味的'强迫自已,我之前是每天处理30个样本,那样我发现太多了,很容易心情烦躁, 所以我现在改为18个。而且 每当做的烦躁的时候,我就会偷溜到楼下的健身房去休息半小时,这个就是我在发展我的自我!

一个强大的自我,可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过于伦理道德化, 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乎情理最合乎道德的判断。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觉得我有比较能够照顾到我的本我。但又太过于偏向本我(追求快乐的我)了。当我在非常忙碌的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做的够多了, 我下午就是要抽出时间去运动,但是这个时候我的同事问我要一个数据,我一下子就想推托。当自我发现本我有点过头的时候, 于是我又用我的自我分析了下实际情况:是的, 我这天的工作确实是很忙, 不过我还是有几个空隙时间的, 而且同事要的数据也是合理,并不会花费我太多时间,他要赶着写报告呢。所以最后自我说服了我的本我, 把数据整理出来传给我同事了。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

不论是我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来改变自己,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如果不会运用或不能运用,那学习的目的就本末倒置了。以上这些就是我学习的感悟和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的。我是来自美国的徐衡,希望我的分享可以激发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的人。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2

关于暴躁性格的长篇大论。

脾气暴躁一直是我的性格特点之一,这种特点一直到我中学生涯结束都体现地非常鲜明。我的暴躁,或者说是易怒,这一点在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是外放型的,主要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更早的事情我也不记得。

那时候,频率极高地,我会因为一些极其琐碎的小事,火冒三丈:比如新衣服脏了,即使是我自己弄脏的;再比如,被亲戚朋友毫无恶意地揶揄几句,我的脾气也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膨胀起来。

当我暴躁的时候,我会无法控制地对身边的人发脾气,轻则横眉冷对,重则恶语相向乃至说脏话、摔东西,这种情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会发生,甚至常常一天好几次。

稍大一些后我再回忆这些事情,感觉自己活脱脱就是一个熊孩子。况且对于小孩来说,“戾气”这个形容显得有些严重了,那时候我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自然地,我没有少挨打,但遗憾的是,我父母当时并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这样,连我自己都理解不了。那时的绝大多数情况,我事后甚至不记得当时因为什么而生气,其中一部分大概是出于“熊孩子”莫名其妙的心理,其余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我虽然挨了打,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而一直延续了下来。

到了高中,我的性格依然暴躁,但我的情商不允许我对着外人撒泼,我清楚那样会让我死得很惨,然而自己的情绪依然处于极易引燃的挡位。当脾气出现,我又不能直接对人释放时,我就会忍。

在一部分情况下,我忍住了,也就等同于在心里生闷气,外表看来就是一副冷漠、被欠了钱的样子。因为这个,高中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很“高冷”。高冷是个半褒的词,但我知道这只是“面瘫”的一个体面称呼,我并不想给人这种印象,但我的性格养成与持续的时间太长,已经改不掉了。

而另外一种情况,是我试图克制住脾气,但没有成功的时候。我会一直等到身边没人,或者等回到家里,再成倍地释放出来。这种时候通常不会像以往那样激烈,我会把情绪集中发泄在一些物件上,比如用笔尖戳本子,把纸划烂,为此还弄坏了不少笔,如果刚好我爸妈在旁边,剩下的负面情绪就会通过口头形式发泄给他们。总的来说,我对于暴躁情绪的发泄,一定要通过一种带有破坏性的方式,否则难以平复。

但是,不论是否忍得住,这种内敛型的暴躁都对我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摧残,没错,摧残,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回忆,当时我或许差一点就从普通的脾气暴躁发展成社交障碍了,幸亏我一直有几个关系始终很好的朋友,算是对我的性格起到了一定的疏导作用。

高中的时候,我的思想已经慢慢成熟起来了,那时候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缘时好时坏,坏的时候因为什么而坏却常常想不明白,只是偶尔会发现,有些人对我会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疏远,而这种疏远在其他时候又都消失了。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肯定是我哪里有问题,我要把这些问题找出来然后解决掉。

我曾考虑过,是否是因为我阴郁冷漠的表情?几乎可以肯定有这种原因在内,但遗憾的是这种神情已经成为了常态,轻易无法改变了,直到现在我都还在这一点上努力;或者,因为我情绪化的性格?尽管这种性格已经变得隐晦而内敛,但难免偶尔会表现出来,甚至心思敏感一些的人,平时也能感觉到。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列举自己的缺点,然后计划在最近一次和别人相处时观察注意,然后改正,甚至会拿本子记下来。

值得一提,这种方法的确有效果,但是需要比较长的周期。而这期间最大的收获是,我学会了自省,就像扫描仪一样把自己扫一遍,然后像面对杀毒软件扫出来的病毒一样分析它们,再考虑怎么处理,这种习惯在自我成长方面确实有比较关键的作用。

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性格呢 第2张

在偏后期的过程里,由于独处的时间慢慢增加,我的这种暴躁的情绪特点开始变得像镜湖上的涟漪一样清晰、突兀,但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研究它。

情绪来临的时候,我开始降低对它的压制,不刻意强忍,然后分析它的成因(当然至少要克制自己摔东西的冲动)。次数多了,我逐渐了解了本质。

暴躁这种情绪,每个人都有,它是自发而不可阻止的,但它从产生到被一个人释放出来有一个过程,刚刚出现的时候,会受到个人性格、心情、思维方式、外界刺激等各种因素作用,如果最终超过了一个阈值,就会发展成完整的暴躁的冲动,释放出来。

之前,我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面对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正常人在暴躁情绪升起的一瞬间就会自动将它消解,不会让它凝聚、扩大,因而对外表现出来的始终是心平气和,而我无法第一时间消解它,于是它每次都会迅速地膨胀、爆发。

而暴躁本身,不同于愤怒,愤怒往往是有确切而直接的理由的,例如被人欺骗,例如遭人污蔑,都有一个明确的来源,但暴躁只是一些看似有关的事情,间接引动了人的戾气所致。

最典型的就是“路怒”:有人在路上被超车的不小心卡了一下,就瞬间气得破口大骂,猛拍方向盘,恨不得飞到对方车里来一套组合拳。这种无形的冲突在公路上每天都是,大家自己开自己的,充其量是一次小小的意外,也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害。这属于无可避免的概率事件,按道理,开车上路就要有应对这类情况的觉悟,然而有人总会寻找一个由头发泄自己的怒气,骂骂咧咧,骂完还不解气,仿佛对方真的是个弱智。这类情况,当人冷静下来,往往都不能认同自己当时的愤怒。

再以我自己来说,我玩LOL ,水平不菜,但也不是很强,因此游戏基本上输赢参半。而我又经常会碰到一类人,杀了我,或者把我秀了之后,会在我英雄的尸体上跳舞、亮图标,或是打字嘲讽。我极其反感这种行为,既没素质又没格调,遇到这种人,我都会特别愤怒,然后开始使劲地针对他。

但最坏的情况是,他嘲讽了你,你不仅没能杀回去,游戏还输了。以前我只要遇到这种情况,就会直接心态爆炸,怒气值爆表,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往脑门冲,想要怒吼、咆哮,恨不得顺着网线去和对方打一架,为此鼠标都被我砸坏了两个。很多时候,愤怒过后,我仍然没有办法平复心情,一连几个小时都憋着火气,无处发泄,那种感觉极其痛苦。

后来,我认真分析了暴躁情绪的成因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怒气在胸口酝酿,但在它爆发之前,我就对自己说:你为什么愤怒?这是个游戏,你们是对手,输了是你水平不够,怪不了别人;他嘲讽你?那是他的事,你能管得了别人做什么吗?你生气只是因为在意别人嘲讽你菜,所以气急败坏罢了;既然如此,提高技术,后面再多赢几局不就好了?

这样对自己开导片刻后,情绪慢慢的就平静下来了,因为我主要在跟自己强调,你以为你正在为之生气的那个理由其实根本就不成立,实际上并没有值得你去愤怒的对象。

网上的一个词对这类情况总结地很精辟,“无能狂怒”——有件事让我心情很差,但我对它又无能为力,于是开始愤怒。

尽管如此,生气本身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心情确实因为这件事而变坏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消解完自己的暴躁还没有结束,怎样恢复情绪?实际上这类暴躁的产生,本质是因为现实与预期有所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三个字概括就是“不如意”。

刚才所举的只是几个很小的例子,大多数人在生活里天天都在面对不如意,只不过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被消磨得失去暴躁的力气了,这并不代表问题解决了,它只是隐藏在了性格里更深的部分,一旦时机成熟,破坏力会更恐怖。

我在发觉了单纯地消解暴躁情绪治标不治本的时候,继续顺着逻辑往下思考:既然是现实与预期不匹配,才诱发了负面情绪,那意味着如果它们匹配了,暴躁就不会产生了,所以该怎么样让它们匹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改变预期,或是改变现状。

改变预期,多数情况下也就是降低预期,是让自己更容易满意。同样的一件事,如果它每次都会让你沮丧或恼火,而不幸的是,它又高频率地发生,那么降低你对这件事的预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事实上,大部分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不自觉地应用这种方法:

小时候,人对自己的期望总是开阔而放肆的,会在脑中勾勒无数美好蓝图,要当科学家、要当作家、要成为首富……等等。其中有不少人,长大之后再次回忆起来,只会对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付之一笑,因为他们已经逐渐将这些预期随着成长抹掉了,换成了一些更加“实际”的期望。

我小时候,曾经烦恼北大和清华到底该选哪个,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事实是,由于不努力学习,我高考才堪堪过了一本线,最后去了一所二本。那些旧时的展望,我并没有忘记,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不得不将它们埋起来,在新的目标面前粉饰太平,许多人都会这样,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失望会将人压垮。

显然,“降低预期”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应对,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妥协,或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这里不谈这种消极的好坏,因为利弊都有。

而另外一种方法,改变现状,则积极得多,用学术的话说,是主观能动性。当人因为一件事而焦虑、痛苦、愤怒,虽然其中有那么一类情况,是无法避免、无法改变的,如飞机晚点;严重的,亲人离世。然而更多数时候,结果是可以改变的,至少可以改变“即将到来的下一次”,通过改变自己。

贝多芬,没有人不认识,这个人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不幸。如果他不是贝多芬,他一定只是个鲜为人知的悲惨的可怜人。但他说出了那句所有人都知道的话,“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他成功了,他成为了贝多芬。

说实话,我小时候对贝多芬的生平只是当名人轶事在看,与其他的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区别。很久以后再来思索他的故事,我的确被震撼到了,一个人要有多么强大的意志才能做到这种地步?

——当文章里写道“与命运抗争”,那通常只是一种修辞。但是这个人,他是真的在“抗争”,用尽全力。

所以,我不断地想,我为什么会痛苦、愤怒,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阴暗情绪,因为我所经历的并不是我希望得到的。

记得以前我看过一套书《哈佛家训》,里面都是十分有启发性的小故事,其中有一篇我现在还记得:有一个少年将所有自己将来想做的事情列成了一个清单,一百多件事,几乎都是天马行空、且其中每一个都有着相当难度的目标。当时看过这份清单的人都不相信他能完成,只当这是孩子的玩笑。然而,他成了赫赫有名的探险家,并且完成了清单上绝大部分的内容。也许,每个人都有完成愿望的机会,而是否成功则取决于我们的愿望有多强烈。

有一些人,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出生的时代、环境导致了无论他们做什么都难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我相当庆幸自己的处境,年轻、健康、安定,只要我努力,我可以将生活变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

现在,当我变得沮丧时,我会不断告诉自己:“我可以改变这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尽管,当试图改变的努力最终失败的时候,负面情绪会来得更猛烈,但那已经变得能够消解了,因为我已经明白,失败只是因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而不是因为它注定如此。这种想法像一道光一样在心里指引着我,让我能清醒地对待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欲望,而不被泥沼淹没。

当生活里的不顺心发生时,换做往常的我,必定会耿耿于怀很久,但现在,我只会冷静的想:“觉得憋闷、烦躁?心有不甘?那是因为你不够好、不够强,所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要得到理想的结果,你得更努力一些才行。”然后情绪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平静。

降低预期,和改变现状,这两种方法在情绪管理上都不可缺少。前者听起来有些被动,但有时候是唯一的选择——当你走在路上被被飞奔而过的车溅了一身污水,这时就算你暴跳如雷,车已经开走了,没人能听得到,不如自嘲一笑然后回家换衣服。这里,愤怒意味着你无法接受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它就是发生了,不可控制,也不可逆转,而愤怒无法改变这一点。所以通过改变预期,让潜意识接受这类无法避免的“不如意”,同样是情绪管理的重点。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

最新文章